上世纪80年代,胡兆富(右)在病房为患者检查病情。
头部明显凹陷的伤痕,被子弹打落的牙齿,胸口被炮弹碎片插入形成的狰狞伤口,被炮火震得听力欠佳的耳朵……这些外人不得而知的一切,是胡兆富隐秘无声的另一份报功书。
7月初的一天,常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汪正满偶然在紫港社区的军人风采墙上发现了胡兆富的照片——为什么信息采集中没见过这位老人?带着心中的疑惑,汪正满上门拜访了胡兆富,并专程去查了他的档案。
战功赫赫的尘封往事
胡兆富于1926年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17岁那年,饱受折磨与压迫的他毅然参军入伍。
“1947年7月,在敌人炮火下以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经华东野战军党委批准,受‘人民英雄’奖章一枚。”
“1948年6月,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在敌机轰炸倒塌的废墟中抢救出11名伤员,最后体力不支昏倒,立一等抢救功一次。”
“1949年4月,在陆军二十二军六十六师一九六团三营营部,因负伤不下火线,并坚持抢救伤员,立特等功一次。”
……
档案中清晰的记录,揭开了胡兆富老人尘封60多年,浴血疆场、战功赫赫的革命历史:他先后参加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战役46次,荣获“三级人民英雄”称号,26次立功受奖。其中特等功2次、一等功7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5次、四等功4次。
虽然立下了无数军功,但除了妻子姜振平外,胡兆富的子女及身边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段被刻意尘封的往事。而头部明显凹陷的伤痕,被子弹打落的牙齿,胸口被炮弹碎片插入形成的狰狞伤口,被炮火震得听力欠佳的耳朵……这些外人不得而知的一切,是胡兆富隐秘无声的另一份报功书。
“病人看不完我过意不去”
1963年,在部队担任卫生兵的胡兆富,主动申请来到了当时浙江血吸虫病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之一常山县,支援常山血吸虫病防疫和治疗工作。“县里本想安排我到防疫站当站长,但我还是想到医院做临床医生。我喜欢和群众待在一起,为群众服务。”从1963年到岗至1985年离休,胡兆富在常山县人民医院工作了整整23年。
“从没听他提过军功,他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曾任县人民医院院长的王贞元感慨道。虽然与胡兆富只共事过两个月,但今年76岁的杨丽君依然对这位同事印象深刻:“当时内科门诊只有我们两个医生,每天要接诊150多个病人,他每天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虽然住在同一个宿舍楼里,却没和他碰过几次面。”
杨丽君至今记得,当年因为交通不便,胡兆富会花上一天时间,徒步到距县城以东40多公里外的毛良坞给病人看病。有时候碰到病人没钱治病,他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病人。在妻子姜振平的记忆里,胡兆富从来没请过假,从来没在家过过年。她经常在半夜醒来时,才能看到刚回家吃饭的丈夫。“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他说有的病人从乡下赶来看病,来回要走上百里路,不看完心里过意不去。他经常和我们说,他是个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能把病人丢下。”
有一回,医院送来了一名患有麻疹综合征的孩子,父母都准备放弃治疗了,胡兆富看了看小孩的眼睛,说:“不行,孩子还能救!”最后真的救活了。这个孩子现在已经50多岁了,路上碰到胡兆富,还拉着他的手直呼感谢。遇见一些穷苦的患者,胡兆富还会掏出自己的粮票给他们,甚至还会帮助他们找旅馆,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补贴住宿费。“过得清贫一点没关系,能帮助到大家我就安心了。”胡兆富说。
胡老的侠肝义胆
1985年,胡兆富离休后又被常山县人民医院返聘。这一年返聘的工资,胡兆富只领了1元钱。“我不想赚钱,就是想继续服务人民。”一年后,看到有年轻医生进医院,胡兆富为了给他们多些锻炼的机会,又主动请辞。彻底“卸任”的胡兆富却还是闲不下来,他会在社区免费义诊,给附近的居民量量血压、测测血糖。
“原来胡老是大英雄啊,难怪侠肝义胆!”看见胡兆富老人的事迹后,受过老人帮助的网友“乡村老农”这才知道他的事迹。“在我家最艰难时,他帮助过我们,我们一直记挂他的恩情。”“乡村老农”回忆:“1976年,我家在毛良坞公社,母亲搭拖拉机时发生事故,受伤严重,幸好在医院遇见了胡医生。出院后,他还定期到毛良坞免费为我们这些偏远山区患者检查、复查。那时候,到毛良坞的交通十分不便,从县城来回一趟需要整整一天!”
在常山,很多病人都受到过胡兆富无私的帮助。为了感谢他的照顾,总有人想送一些山茶油、蔬菜等“土货”表达心意。
遇到这种情况,一向温和的胡兆富都会板起脸来拒绝——军人出身的他一直牢记着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对于胡兆富的先进事迹,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也作出批示:“胡兆富老党员深藏功名60年,不忘初心,坚守本色,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在不同岗位,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图片均由胡兆富本人提供
来源:健康报 通讯员 卢斌 段赟 特约记者 郑纯胜 本报记者 李水根